1964意大利8.4分历史传记剧情《马太福音》BD1080p.中英双字
名称:马太福音
别名: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 / 玛窦福音 / 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主演:恩里克·伊拉佐奎 / 玛格丽塔·卡鲁索 / Susanna·Pasolini / Marcello·Morante / Mario·Socrate / Settimio·Di·Porto / 阿方索·加托 / Luigi·Barbini / Giacomo·Morante / Giorgio·Agamben / Guido·Cerretani / Rosario·Migale / Ferruccio·Nuzzo / Marcello·Galdini / Elio·Spaziani / 恩佐·西西利亚诺 / Francesco·Leonetti / 帕乌拉·特德斯科 / 罗萨纳
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地区:意大利,法国
年份:1964
语言:意大利语
时长:137分钟
更新:2024-12-28
马太福音豆瓣热评
圆首的秘书2023-03-25 11:01:33
4.5 有那么几个瞬间竟然觉得电影就是展现神迹最好的方式,因为它如此真实又连续的可感,似乎从梅里爱一路下来毫无违和(另一个精于此道的是塔可夫斯基啦)。帕索里尼虽然使用非职业演员,但他真的极其善于选择适合的面孔,以至于最开始特写之下的宣讲因为明亮坚定的脸孔而变得非常具有说服力:某种程度上说他需要的只是一张合适的脸(另一个精于此道的是费里尼啦)。与之相对的是景深处的、遥远的、窃窃私语的、好像见不得人的审判戏,视点也是极力想要隐没在人群之中,对比极其鲜明。富人上不了天堂也是笑了哈哈,神圣的马克思主义基督教啊
持人的摄影机2021-05-03 14:25:26
9.5/10。完全忠实于圣经文本的耶稣传,从耶稣出生讲到他复活。帕索里尼能拍出此片不奇怪,只有马克思主义者才能拍出这种坚定的信仰感,耶稣就像理想化的共产主义战士。视听上:①像《圣女贞德蒙难记》一样大量使用脸部特写。配以非职业演员们真诚而朴素的脸庞(电影全是非职演)、贫穷贫瘠的风土人情的实景拍摄、或圣洁或悲悯的宗教配乐,电影充满了谦逊、虔诚与信念的动人诗意。②通过营造众生平等感进一步渲染这种诗意,具体视听设计如:几乎不以打光和仰视角来神圣化耶稣;人物对话或站在一起时次要人物们也会被给予足够的单独镜头甚至特写;远景与全景构图中耶稣几乎都不在画面中间,就算在也基本不是一个人在。③太依赖文字本身去渲染诗意,否则分可以更高。
寒枝雀静2020-10-26 00:27:03
A / 耶稣似乎理应是绝对中心。但是在那么多场景中,甚至在他的布道中,他都只处于边缘,无法在画面中被瞬间锚定。他的面容虽然被反复诵读,如一板一眼的乐章般累积叠加。但这又仅仅以一种极端简明的方式被给出,正如其信徒与百姓的面容同样被呈现,但却并不导向情绪而直接通往理念。不禁怀疑这种镜头系统是否真的只是叙事的需要或人道的悲悯?又或者更进一步:它已经被提炼为一种完全敞开的构造平等的机器/图式?或许比《圣女贞德蒙难记》走得更远。
米粒2014-08-01 12:54:38
没有完整读过马太福音本身,这部电影无异是最好的认知机会,它忠于原文本,神圣、庄重、纯洁(天啦,以前看的什么美狄亚、萨罗,都那么变态...),传递着宗教最本源的力量。可是耶稣连长相都这么完美,是不是也太失真了,呃,这说法好像哪里不对。
吴邪2020-10-25 21:13:09
2020意大利电影大师展。忠实地梳理了耶稣的一生。上午看了蒙克展,电影里又见莎美乐与约翰纠葛的出处。前排有个观众早退,正好是犹大正面特写,视线巧合地一直跟着那观众。真得挺好睡,刚开始睡了几分钟,巴赫唤醒了我。 帕索里尼是无神论者,因为不布道,不赞颂,反而更忠实于记录本身。他说他的愿望是破除作为权力附庸的,属于资产阶级的基督形象,将那个被遮蔽的,富于战斗精神的基督还给人民。
HelloTorre2020-11-01 17:57:27
坐在影院的时候 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这种强信仰的作品 导演在现场到底是如何营造出那种氛围的 比如第七封印 根本不是演绎 而是最原始的信仰还原
盐lynn2008-06-09 15:00:09
又看一遍的时候,决定把它作为人生最爱的影片之一
刘德龙2017-06-05 20:26:33
最离经叛道者拍出高度忠实于《圣经》的耶稣形象。以福音书为剧本,新现实主义血脉的注入与人文化处理,业余演员出演,台词全部照搬福音书。苦难被淡化,教化情节比重放大,注重耶稣本身的世俗革命者身份。出埃及一段仿敖德萨阶梯,全片又多用长镜处理。这不是耶稣,这是切格瓦拉。
奇爱博士2023-03-24 22:57:24
即便如我这种无神论者,面对耶稣的“说教”无动于衷,但画面的优美和情感的冲击力依然令人动容。对比《罗戈帕格之软奶酪》中充满讽刺性的对耶稣题材的“元电影”表现来看,更觉得帕索里尼不简单。CFA帕索里尼专题2023.3.24
NVHZ2020-01-24 21:27:39
太保守。開頭是驚鴻一瞥,眼淚不住流。開始講道味道就不再。一絲不苟地講的,是愛嗎。卻也發現了帕索利尼後來那種敘事的來源。就是聖經式的。分爲沒有大渲染到位。當然在帕索利尼面前這極有可能是一種偏差。耶穌確實是一名偉大的詩人。能流傳至今也確實是一個奇跡。剛開始那幾個鏡頭,極其偉大。2020/1/30:知道那些話之後就知道不能動。完全不能動。帕索裏尼在訪談裏竟是假話。這電影像是一個神跡。
赵景宜2023-03-25 00:16:35
电影散场时,一个女孩问了两遍:我带了一本圣经,有谁需要?在一片掌声中,同一排的一个男孩接受了。女孩给了他,说了声谢谢,她又说:愿上帝保佑大家。很好的一个夜晚。
Estricina2011-12-03 21:17:34
大部分宗教(特别基督教)是“人类—地球”这个生态永动机的自损而绝不是什么润滑油——它起不了真正的做用,它像过度包装的月饼,看起来越美损害得越多。PS:这部电影很美。
喂饭2018-12-31 01:53:06
8.0 相信吧!人的“面孔”是辐射范围不同的“能量场”。全部是两极调度,太阳、群山、房舍,环境被用来丈量脸孔的能量,耶稣的脸孔统摄环境中人们的脸,使者,圣母,信徒们,再到众生。不存在非信徒感受不到的宗教电影,只要我们相信,这能量是可传导的!
按时对话法2015-12-05 10:36:27
音乐印象深刻 有种歌剧的感觉 画面美爆 第一次看黑白的帕索里尼 依然出色 这回全用的是业余演员 终于没有那种俄狄浦斯在十日谈中杀人的穿越感了hhhhh
Parallax...2023-03-24 22:03:57
4.5星!一个原本应以耶稣基督为绝对核心的故事,但帕索里尼在呈现人物时,却将他们有意识的都放在了同一层面上,亦如耶稣基督拥有的特写镜头,门徒同样也有,百姓同样也有,权利、中心与特殊性在此被削弱,以一种离散的方式分散开来,就像最后继承了耶稣基督的门徒们将耶稣基督思想传播开去一样,而这更像一种尝试,一种共产式的尝试,而在此基础上,对于帕索里尼的选角为何全部采用非正式演员,其实也就不难理解了。
秦诺诺2011-11-26 00:30:29
电影看上去很忠实于福音书上的记载,就连对话也都是圣经上的文字一个个扣下来,但是通过镜头的鬼斧神工通过奇特的念白方式帕索里尼把这个耶稣打造成了一个激进分子,一个马克思革命者的形象几乎与这个耶稣完美重叠在了一起,用这种方式夹带私货确实令人佩服。。。从影像上来说大量凝滞的群演镜头与耶稣的各种角度奇特的特写组成了影片独特的视觉风格,凝滞的静与特写的动相得益彰。重看最大的感受是这配乐实在是出位足够大胆,截然不同的曲风居然都被捏到了一起,也不违和。。。PS:他是共产主义者他也不是共产主义者,他是无神论者他也不是无神论者,电影圈最强“斗鸡眼”大师实至名归。。。
胤祥2023-03-22 02:35:30
1964威尼斯评审团特别奖(与柯静采夫《哈姆雷特》并列,当届金狮《红色沙漠》),1965年手册十佳第九,并获1967年3项奥斯卡提名(黑白片艺术指导、黑白片服装、音乐)。直接上圣经原文也真是太厉害了(虽然看了大银幕不过资源的中字是加了不带台词的部分,更便于理解),音乐用的也是天衣无缝。在意大利农村用非职业演员拍摄,各种人的面容实在是有着巨大的感染力,用自然主义的方法以及不用特效(也就是水上行走那段有一点 )拍摄宗教故事也恰恰是把神还原成人,把耶稣拍成了一个理想主义的革命者(所以这才是帕索里尼的解构吗?),但效果是很惊人的。
破2020-11-01 18:06:52
有一种(仿佛)不带观点的美。靠咖啡扛了下来,但对我这个很不喜欢“宗教”概念的人来说,实在太攰了。隔壁的大姐睡了超过四十分钟…中间强撑抬头,but in vain @艺海
mOco2012-01-08 19:45:32
极端虔诚的基督徒帕索里尼当然只会用极端庄重、认真、严肃地态度来展现这段故事。舞台剧感极强,但在镜头选择上却史诗电影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