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2008-09-24 16:59:54
想起巴赞的一个比喻:“有人把现实像小鸟一样关在笼里,教它说话,而De.Sica则与它促膝长谈……”
皮革业2012-10-06 15:48:32
感觉狗狗是方法派的,跟其他演员格格不入。
Peter Cat2015-06-04 07:05:05
新现实主义的镜头语言很复杂吗?恐怕不是吧,可直到今天,能让观众产生如此深刻情感体验,归根结底就是能把捉和创造最饱满情感段落,且使得每一个细节都落实到人物心理上。某种意义上,也是电影的“心理主义”高峰。
冰红深蓝2016-03-17 17:45:39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末期的经典之作。与狗相依为命的穷苦老者,未婚先孕的善良女佣。老人为维持尊严拒绝乞讨-翻手-躲起来偷看小狗叼帽一段与卓别林喜剧看似仅一线相隔,实而却判若云泥。全片无一煽情处理,却掷地有声。打定自杀念头时对着楼下地面的快推镜头简明有力,开放式结尾回味无穷。(9.0/10)
九尾黑猫2012-05-26 16:36:21
真诚,这是德·西卡不变的要求。他能让新现实主义不那么沉闷的原因,也多在于此。那些不厌其烦、细致入微对生活的记录,俨然是一首朴实无华的歌,极富人情意味,他们的苦痛就像近在眼前,就像你的父亲和姐妹。
米粒2015-02-11 13:41:10
太感人了!爱狗人士尤其必看。有点倔强的老头,其实并不是什么讨怜悯的性格。为政府机构工作大半辈子,却拿不到应有补助,被房东赶出家门,只能跟小狗相依为命。小狗虽然不会说话,但正是那些无声的段落最打动我,如果世上只剩唯一的灵魂与你相偎,真的至死都无法放手
一只麦麦2012-10-08 17:17:09
重温新现实主义“极限之作”,记录意大利最为冰冷黑暗却仍不失点点星火的时期。如果说偷自行车的人还只是纯粹的“现实”开端,那么温别尔托D则是历经流变而与戏剧传统彻底分道扬镳。无关痛痒的病症,世态炎凉的窘况,细致入微的生活记录,应该补发Frank一个金项圈奖
吴邪2021-11-07 20:05:10
@2021意大利电影大师展。
和偷自行车的人相似在于人物不要怜悯,伸不出去那只手,被现实踩在脚下依然自尊闪耀;不同在女仆这一人物带进的现实一角,不那么聚焦,却如此立体,到处都是蚂蚁,看着顶篷走过的猫,不知不觉流泪,伸出脚关门,一手拿着点燃的报纸,一手拿着一沓里拉,她会不会重复Umberto的命运?比偷自行车的人们更广更现实的Umberto们
风雨骑老师2011-04-09 14:36:19
同《偷自行车的人》一样,残酷的社会现实,人的权利和尊严沦丧,社会处处充满了冷漠。尽管总有一丝微弱的人性之光摇曳着,但是你根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突然熄灭。长镜头默默注视着这个老人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导演却很无奈地告诉观众,我不能帮助他,这个社会就是这样。
奥兰少2021-12-25 23:04:35
@小西天。重看。据说是伯格曼最爱的电影。凑不齐的15000里拉,无处容身的一人一狗。因陪伴他的小狗而生的牵念,成了他的死缓。就像闹钟关不掉就藏进被子里,老人和少女的命运看似悬而未决,却又注定悲剧。凄惶、绝望。有些怨恨自己为何都看过一遍了,还要寒冬夜跑来受二茬罪。
Lies of Lies2020-06-30 03:36:57
除却德西卡一贯的道德感外,有一些塔蒂式的喜剧感,女仆煮咖啡段落是一种Playtime。钱在人手中流转,不再指向任何商品(扔掉的玻璃杯),而是指回传递本身。或许是《扒手》和《钱》的始祖。最后一群孩子横向经过,遮蔽老人与狗,是一次悲伤的wipe。
糖罐子.2018-07-01 14:52:19
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风烛泪,卖惨的德·西卡将意大利二战后的窘迫在不同年代的平凡人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街头走投无路却又羞于乞讨,只得不断试探、纠缠,手伸出了又缩回,我们都知道,这位意大利绅士即便是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都一直穿戴整齐。他值风残暮年,舍弃得了人,放不下狗。
モチモチ2021-11-07 15:10:14
#2021上艺联影展# 泪流满面,涕泪横流,哭哭唧唧地走出影厅,放在此时此刻的疫情后时代的现实世界里观看,只生出无限悲凉,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后的许多人,其中很有可能亦包括我自己。
(๑⁼̴̀д⁼̴́๑)2018-03-02 23:09:19
影片的最后,一人一狗渐渐远去的画面在另一个层面控诉了生活的残酷和无奈。
爱茉绿绿2010-04-06 19:37:58
对老人、狗 一切感动的细节 我都没有抵抗力 立意也颇佳 五星催泪送上
censored dump2021-11-07 15:43:30
德西卡的电影有着比现实主义更多的东西,影像时不时要回到歌剧式的抒情或戏谑里(比如哈哈和伸手),在两场非凡的清晨段落尤为典型,女佣起床生火干活,脸带泪痕,这属于年轻女高音的咏叹调,但接着她用腿勾门,就好像以此挣得自己的空间,这是电影坚实的物理,在连绵到几乎泛滥的弦乐里,人物做着日常的琐事,并无尊严可言,翁贝托的悲剧感就是尊严的失去——通过私人空间和附属物的失去,但又被顽强地找回——通过仔细的着装、寻狗和关切,这关切在事实层面只剩悲伤,他既无法交付(对狗的寄养),也无力给予(对玛丽亚的婚姻),但就像伊伯特写的,悲伤也有人类的尊严。
鄙伶2021-11-07 20:08:06
4.6 这是什么能量,泪水在一瞬间盈眶,原来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高光,德西卡太强。
墓岛GRAVELAND2021-07-25 22:44:31
随着人物与剧情的退散,总是在景深镜头之中注视到与剧情无关之物,在《风烛泪》中,往往是走向死亡的必然性的时间,个体被死亡(成为静滞)的宿命所诅咒,如果他在影片中成功给掉了自己的小狗,那么就意味着其死亡的那一刻,也是温别尔托·D的自杀。然而在影片中,死亡在其推迟之下形成一种Uncanny,并通过一个表层化的Happy或悬而未决的Ending蔓延至影片之外。
因此,无论是文本还是场面调度,《风烛泪》都是一部被解构的黑色情节剧,包含倾斜角度,锁孔窥视,百叶窗,甚至是结尾的快速Zoom in,但这个镜头除却预言或引入运动之外别无任何信息,好莱坞悬疑影片中作为推动线性因果剧情的凝视机制失效,指向一种纯粹的强度。从这一点来看,反而很像新浪潮的一些反类型实验,也恰恰证明了为什么新现实主义不是唯物的“现实”。
神仙鱼2021-12-25 22:47:24
罗马之大无去处,世界之广无生路。风烛残年,处处被嫌弃的现实,苟活放不下尊严,求死下不了决心,确实看得人唏嘘。但片子节奏实在太糟了,尤其前半段,自伸手练习乞讨之后大幅提升,尽管也觉得似乎呼应了年老后的迟缓犹疑,依然看得难受。配乐有些过度。低机位用得好。
托尼·王大拿2024-05-22 11:13:37
尊严与生存本不应是单选题,片尾翁贝托与小狗弗里克在公园小径的嬉戏是德西卡从真实的残酷中挤出来的些许温情;丰富的细节令人一次次沦陷。
圆首的秘书2014-09-12 17:28:37
德·西卡的致命一击,总是出现在即将收尾的那一刻,一切痛苦都在这个点爆发,然后戏里戏外大家一起burst into tears。编剧上与《偷自行车的人》基本一体同源。在一个冷漠的、充满阶级仇视的社会里,唯一值得表现的就是凄惨的低下层生活,唯一值得感动的就是生死相依的温情。
匣中猫2021-11-07 16:11:08
老人跟年轻人说:“只有好好读书,获得知识,才不会被人骗”,而年轻人暗自揣摩:“但是好好读书,勤勤恳恳工作,老了还不是你这般下场”。有可能性的老年生活,即使看了却也并不会有什么反思和改变,只是无可逾越的鸿沟。
DIRT2021-11-07 15:02:17
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晚年。21.11.7意大利电影大师展
粟熙2008-03-22 15:33:10
老人与狗,这俩弱势群体放在一起,外加战后的背景,直接冲破观众脆弱的心理防线。
贤洛野2022-05-31 20:48:09
德西卡将电影献给他的父亲,我们无从知道其中的深层意味,但这确实让电影情感过甚(特别是夸张的配乐和特写),近乎阻碍叙述。在没有更多铺垫的前提下,老人的行径令人费解:明知没钱却在狗和公寓上挥霍,放弃救济又拒绝施舍,一种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虚无主义。小狗倒是值得一座金棕榈。
asdfggg2021-11-07 20:04:37
@2021.11.7 意大利大师展 将日常叙事拓展至影视层次——亦或是,在一个模糊的边界处,日常与虚构本就能借由影像这一媒材构成微妙的混合。新现实杰作的极限在于,将彼时意大利的人间现实转录或复刻,德西卡的匠心独具一般:影像不仅是第七艺术的手段,更是一种铭刻共时以致永久的碑刻。主人为生活的酸苦意图抛弃狗,可生活也不加怜悯地抛弃了垂垂老矣的人。最后,Umberto以松果唤起已经觉察到抛弃之意的爱犬,有一种风烛残泪般的落寞,只奢求在无处可走的呼愁中寻一个来自动物的回应。茫茫人世,独有一老人、一犬与无尽的孤愁。
Resolution.2023-06-16 20:06:53
SIFF25 沪北电影院 观影体验最差的一场,10秒一次的电话铃声,从未停止的讲话声音,以至于我甚至开始想念前几场零星的吵闹声音。我的前两场都是史诗巨作,以至于显得此作过于平淡无趣,最好的部分是乞讨时翻过手。另音频还有恼人的高频部分……
7级残废2015-01-05 19:59:50
狗选择了活下去,它不是人,无法体会到人类独有的痛苦与绝望。但它的生之欲却也感染了一心寻死的温贝尔托,他拿着松果逗弄还处于惊恐中的狗,最后电影在老人与狗远去的身影中结束。狗救了自己,也救了温贝尔托,故事的最后并不悲伤,却也看不见希望。
齐衣2023-07-21 15:38:07
公园拍得好(《孩子在看着我们》也是)。德西卡的基础价值在于对主要人物持有刻薄的追求,引出现实的“气味“,是被当代现实主义注意的角度。基于此,对人有片段式的深刻观察,但人事的关系组织,及观看的支撑度上,相当落后了。之于新现实主义几乎是受庇于罗西里尼的定义,在观众想象一方面时,提供一些生凹的材料。
田废久必生2021-11-07 15:56:12
狗狗收容所一段和末尾严丝合缝,不能走也不能留。老人和狗在并未完结的结局中去向未知的未来。我在人民广场的相亲角绕了一圈,看到老人们举着告示,写着八几年生人高薪有房的单身女青年,甚至已经54岁因要求过高而一直未婚的儿子,也都是未知的未来。祝你好运,我的朋友,在错乱中交上好运。
失意的孩子2018-09-28 00:25:05
7.8 《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风烛泪》完成德西卡新现实主义从幼年至中年到老年的一路悲惨生活。都是动物做结,童年时白马离去,老年时小狗陪伴。都是没有结果地隐于人群中,壮年落寞,而老年重拾生的希望。德西卡虽然时而有过度煽情的嫌疑,却不至于太过越线,有时则煽情不足,但总归情绪饱满。
欢乐分裂2023-06-18 20:20:43
#重看#一种超越现实主义的现实,它糅合了人类关乎尊严的丧失、生死的选择,在生命和生命之间应该会有对环境的认知而产生共存亡的休戚相关和相濡以沫——可爱小狗甚至能在主人怀中预感到危险的来临,而人与人之间徒留冰冷的厚壁;锁孔里偷窥到的哭泣,女仆光洁稚嫩的脸上淌着清晨的泪,街角伸出乞讨的手,医院里嬷嬷会心的微笑——在主干叙事之外另添了一个更广大的空间,在那个大到无边的天地里,他和他的狗依然无处可去,反反复复的聚散无法以生离死别写下句号,远去的身影究竟会以何种方式消失,一个注定的、无解的、不忍的结尾。
U 兔2012-04-05 15:01:03
想给四星,但结尾真的大大加分。虽然不是特别同情这个老头,但心情时刻随着他在走。影片很细腻,有新现实主义的一贯小人物关怀,同时又有一些小趣味在里面。摄影很棒,许多镜头特别带感。一些旁支的交代让影片充实很多,比如女仆起床那段戏。无奈感在结尾处得到了最大释放。
Celty2021-11-07 17:27:12
#8.5/10.0# 有被Frank深深打动。它不懂人世的冷漠和残酷,它在寄养所门口紧紧依偎着Umberto,破屋里,广场上,公园里,他都是Umberto的忠实伙伴。它的求生欲也把Umberto从死亡的边缘拉回。从不留情面的被冲散的集会人群的态度中,就已经可以预见Umberto悲惨又无法挽回的生活,微薄的养老金支撑不起一个体面的老年生活,而他也无法放弃自己的尊严,为此不断挣扎着,却又无能为力,令人唏嘘且又觉得离我们每个人如此之近。无论是Umberto还是女佣,在这现实之中,都等不到他人真正的关心和帮助,最终还是要自己走下去。
周先生2008-12-09 13:01:50
我们活在一个没有交流的世界里,一切语言都是利益的语言,人们相遇,要么谈论他们之间的利益,要么只是发出毫无意义的声音,以便礼貌地摆脱对方。如果你是一个弱者(比如Umberto这样的老人),就没有人愿意与你说话。这种现象的本质来自于人对他人缺乏兴趣,所有的热情都集中在利益的扩张上,或者说自我的膨胀上。
真绪2020-06-14 19:45:23
所谓“人物即情节”。有趣的是形象上的男主角与一直以来的“穷人”形象相去甚远,如果他穿同样的服装出演《渔童》会是何效果?——《故事》之九十四。
Ariadine272021-11-07 18:27:26
2021意大利大师展09 4.5 德西卡掌控能力还是一流,老人先是想方设法凑钱,斗志满满不搬走,耍小聪明在医院蹭吃住,最后却是逐渐绝望,只想安顿好狗狗再轻生。他只有狗狗了,可是这个世界都没有狗狗的容身之处,更何况是他呢。
饿霸地煮2021-11-07 15:06:11
现实主义悲剧是一种“抢走你三块钱,再赏你五毛钱”的戏剧。
胤祥2009-12-30 02:29:23
太过三屉馒头了。当然,虽然前面编剧出了点问题,但是最后三十分钟写的很好,我忽然想起了达内们的《罗塞塔》。
Ocap2014-08-23 18:21:28
第二部德西卡。哀而不伤版的林克莱特,简约而不简单的最好诠释者。配乐依旧煽情,但可能是故事本身冲击力足的缘故,并不很反感。叙事和《偷自行车的人》一样流浪感十足,为弱势群体写诗,细致入微的描写时刻抑制你需要发泄的情绪,就是在告诫你:生活总要苟延残喘地继续。
丘丢丢2021-11-07 16:02:52
8.6 一个人坠入社会的边缘,是从失去基本的尊严开始的。若以《父亲》(《漫漫寻子路》)和《风烛泪》比照,苦寻子女与爱犬又有何异。希望太过弱小,像是时刻将被摧灭的星火,导演们多是清醒的仁慈者,把结局导向等待的未知。@意大利大师展 大光明
阿牛2021-11-07 15:08:25
No country for old men. 现实主义的惨剧,难得的是不煽情,结尾还留了一丝希望,虽然依然是无望。#意大利电影大师展@大光明
Starry2021-11-07 16:34:04
绝情者有温情,惺惺相惜里有一厢情愿。人生简单也复杂,就像用火也烧不尽的蚂蚁堆。
荔枝超人2008-04-07 09:19:40
NO COUNTRY FOR OLD MAN,人狗情未了
船续前行2021-11-07 15:07:54
no country for old man#意大利展最后一部@大光明电影院
汪金卫2021-12-27 18:02:43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男主角的造型、遭遇仿佛《生之欲》的志村乔与《晚春》的笠智众的结合。想要逃避无钱交房租的现实于是躲进教会医院,想要有尊严地活着于是放不下脸面乞讨,想要爱犬过得好于是不愿寄养也不敢自杀。暂时开放式的结尾何尝不是一种对悲惨现实的逃避?
谋2024-06-30 01:49:35
#BFI #21191 长评-尊严孤独与生存。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对于社会中的贫困老人的生活状态的展现很大程度批判了意大利政府的无能。片中的角色带着德西卡作品中特有的坚韧品质。影片依然展现着那现实的社会问题,但也依然没有一个“解决办法”。内核上感觉还是以尊严作为主要的阐述,生存与尊严间人性的展现非常的棒。去戏剧化处理非常喜欢,“生活”场景的塑造,一切如此平淡,也如此真实,也是这些场景才让整部电影的角色显得生动和鲜活。镜头运动很不错,尤其喜欢室内长镜头的使用,很多时候展现的生活环境非常重要,景别和构图也非常不错,全景还是略显压抑,剪辑那场唱歌和生病的剪辑不错,不过整体感觉没有特别喜欢,尤其是越轴的不适感很强。配乐的叙事性太强了,尤其是悬疑紧张的部分塑造,感觉对于此风格作品还是很不搭调。
开心拴柱张角角2021-11-07 18:15:59
那天傍晚跟朋友在大光明前,讨论德西卡的镜头语言,像刀切。(意大利电影大师展 大光明 今日终于跟魔女琪琪碰面了 谈论了很多有关自己的现实
芋圆仔2021-11-07 20:08:17
# 2021意大利电影大师展 上海大光明电影院
残酷现实,有尊严的老人和善良却又天真的女仆,着实让人动容。
Kylin2021-11-07 14:59:47
并不是所谓完美的穷苦老爷爷 很少在电影里看到真实和真诚了 最最打动我的是犹豫着要不要放下尊严乞讨的那一幕 可怜的善解人意的小狗狗弗莱克
烨明2021-11-07 15:07:55
比起新浪潮,果然还是偏爱现实主义一些的作品。
楚子宙2022-01-22 20:23:59
德西卡这次又把镜头对准了为生活而拚力挣扎的罗马市民。这就是真实人生啊,有些人不费吹灰之力坐收租金夜夜笙歌,而有些人光是为了能活下去、为了能有个安定的小窝就已经拼尽全力了。老人去屠狗场寻狗那段特别好,刻画人物焦灼又忐忑的心理特别细腻一波三折。高潮部分老人在到处都是破洞和灰尘的小屋里捱了一晚收拾东西决定彻底告别包括在门口和女佣颓丧而冷静地话别,以及想方设法要把小狗处理掉几次三番还是难分难舍的段落,都极为精彩,简直令人动容。老爷子被逼无奈只能豁出脸皮当街乞讨那段也堪称经典,内心的挣扎与纠结简直淋漓尽致。女佣的角色亦颇出彩,几个镜头就使一个聪明能干的底层小姑娘形象跃然于荧幕。片中处处展现战后罗马的生活风貌,宏大而细微,镜头自如叙事流畅,配乐亦极好。好电影值得反复看呐!9分。
邝子约2021-12-29 22:24:24
这部电影的矛盾极其深重极其社会性,悲剧感是穷途末路式的。最后的结局以喜衬悲,令人饮恨叹息。
HurryShit2009-01-13 16:54:40
4.5。這就是一個會參加抗議年改遊行、浪費醫療資源的固執老韓粉的故事啊!(幹過30年公務員,不就是指法西斯前朝嗎?XD)可憐與可恨並存,放不下的是尊嚴,人物寫得真是太好太好了,意念也成功注入動作與姿勢,不落言荃。大體像《單車失竊記》更下猛藥,佈局、結構、最後鉤子。即使全片有不太均值且過時之處,如配樂太滿、收尾過頭(在已知怎收下,有種被勒索感——或者換個角度想,就是一個心底不想死卻用死來〔也跟觀眾〕討拍的老人嘛⋯)、賣點過顯(老人與狗)、表演偏默片⋯樓下的電影院,De Sica慣用媒介指涉。女傭起床那段特別有趣(Bazin特別提),有別於《單車失竊記》所有(表面理解上的)寫實性都為了戲劇性而存在,這段與前後沒什麼關聯,斬斷情節鎖鏈,敞開寫實性,純粹給予觀眾觀看與感受。
十一伏特2021-12-25 21:25:57
翁贝托先生是个体面人,就算发烧住院也要衣装笔挺地准备好。悲剧正是源于无法再维持这份体面,却又无法放下体面的身段。
参与养老金声讨,却还嘴硬不差钱。出售怀表,买家却无所顾忌地当街乞讨。卖掉藏书,解释是发烧脑昏。想找同事借钱,不敢说实际差额。遇上老领导更是连窘况都不敢提。
翁贝托先生是个爱狗的人,总是形影不离,宁可自己挨饿也要照顾好狗。而正因放不下这条爱犬,继续引向更无奈的悲剧。真实到让人心疼。
风烛泪豆瓣热评
狐2008-09-24 16:59:54
想起巴赞的一个比喻:“有人把现实像小鸟一样关在笼里,教它说话,而De.Sica则与它促膝长谈……”
皮革业2012-10-06 15:48:32
感觉狗狗是方法派的,跟其他演员格格不入。
Peter Cat2015-06-04 07:05:05
新现实主义的镜头语言很复杂吗?恐怕不是吧,可直到今天,能让观众产生如此深刻情感体验,归根结底就是能把捉和创造最饱满情感段落,且使得每一个细节都落实到人物心理上。某种意义上,也是电影的“心理主义”高峰。
冰红深蓝2016-03-17 17:45:39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末期的经典之作。与狗相依为命的穷苦老者,未婚先孕的善良女佣。老人为维持尊严拒绝乞讨-翻手-躲起来偷看小狗叼帽一段与卓别林喜剧看似仅一线相隔,实而却判若云泥。全片无一煽情处理,却掷地有声。打定自杀念头时对着楼下地面的快推镜头简明有力,开放式结尾回味无穷。(9.0/10)
九尾黑猫2012-05-26 16:36:21
真诚,这是德·西卡不变的要求。他能让新现实主义不那么沉闷的原因,也多在于此。那些不厌其烦、细致入微对生活的记录,俨然是一首朴实无华的歌,极富人情意味,他们的苦痛就像近在眼前,就像你的父亲和姐妹。
米粒2015-02-11 13:41:10
太感人了!爱狗人士尤其必看。有点倔强的老头,其实并不是什么讨怜悯的性格。为政府机构工作大半辈子,却拿不到应有补助,被房东赶出家门,只能跟小狗相依为命。小狗虽然不会说话,但正是那些无声的段落最打动我,如果世上只剩唯一的灵魂与你相偎,真的至死都无法放手
一只麦麦2012-10-08 17:17:09
重温新现实主义“极限之作”,记录意大利最为冰冷黑暗却仍不失点点星火的时期。如果说偷自行车的人还只是纯粹的“现实”开端,那么温别尔托D则是历经流变而与戏剧传统彻底分道扬镳。无关痛痒的病症,世态炎凉的窘况,细致入微的生活记录,应该补发Frank一个金项圈奖
吴邪2021-11-07 20:05:10
@2021意大利电影大师展。 和偷自行车的人相似在于人物不要怜悯,伸不出去那只手,被现实踩在脚下依然自尊闪耀;不同在女仆这一人物带进的现实一角,不那么聚焦,却如此立体,到处都是蚂蚁,看着顶篷走过的猫,不知不觉流泪,伸出脚关门,一手拿着点燃的报纸,一手拿着一沓里拉,她会不会重复Umberto的命运?比偷自行车的人们更广更现实的Umberto们
风雨骑老师2011-04-09 14:36:19
同《偷自行车的人》一样,残酷的社会现实,人的权利和尊严沦丧,社会处处充满了冷漠。尽管总有一丝微弱的人性之光摇曳着,但是你根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突然熄灭。长镜头默默注视着这个老人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导演却很无奈地告诉观众,我不能帮助他,这个社会就是这样。
奥兰少2021-12-25 23:04:35
@小西天。重看。据说是伯格曼最爱的电影。凑不齐的15000里拉,无处容身的一人一狗。因陪伴他的小狗而生的牵念,成了他的死缓。就像闹钟关不掉就藏进被子里,老人和少女的命运看似悬而未决,却又注定悲剧。凄惶、绝望。有些怨恨自己为何都看过一遍了,还要寒冬夜跑来受二茬罪。
Lies of Lies2020-06-30 03:36:57
除却德西卡一贯的道德感外,有一些塔蒂式的喜剧感,女仆煮咖啡段落是一种Playtime。钱在人手中流转,不再指向任何商品(扔掉的玻璃杯),而是指回传递本身。或许是《扒手》和《钱》的始祖。最后一群孩子横向经过,遮蔽老人与狗,是一次悲伤的wipe。
糖罐子.2018-07-01 14:52:19
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风烛泪,卖惨的德·西卡将意大利二战后的窘迫在不同年代的平凡人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街头走投无路却又羞于乞讨,只得不断试探、纠缠,手伸出了又缩回,我们都知道,这位意大利绅士即便是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都一直穿戴整齐。他值风残暮年,舍弃得了人,放不下狗。
モチモチ2021-11-07 15:10:14
#2021上艺联影展# 泪流满面,涕泪横流,哭哭唧唧地走出影厅,放在此时此刻的疫情后时代的现实世界里观看,只生出无限悲凉,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后的许多人,其中很有可能亦包括我自己。
(๑⁼̴̀д⁼̴́๑)2018-03-02 23:09:19
影片的最后,一人一狗渐渐远去的画面在另一个层面控诉了生活的残酷和无奈。
爱茉绿绿2010-04-06 19:37:58
对老人、狗 一切感动的细节 我都没有抵抗力 立意也颇佳 五星催泪送上
censored dump2021-11-07 15:43:30
德西卡的电影有着比现实主义更多的东西,影像时不时要回到歌剧式的抒情或戏谑里(比如哈哈和伸手),在两场非凡的清晨段落尤为典型,女佣起床生火干活,脸带泪痕,这属于年轻女高音的咏叹调,但接着她用腿勾门,就好像以此挣得自己的空间,这是电影坚实的物理,在连绵到几乎泛滥的弦乐里,人物做着日常的琐事,并无尊严可言,翁贝托的悲剧感就是尊严的失去——通过私人空间和附属物的失去,但又被顽强地找回——通过仔细的着装、寻狗和关切,这关切在事实层面只剩悲伤,他既无法交付(对狗的寄养),也无力给予(对玛丽亚的婚姻),但就像伊伯特写的,悲伤也有人类的尊严。
鄙伶2021-11-07 20:08:06
4.6 这是什么能量,泪水在一瞬间盈眶,原来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高光,德西卡太强。
墓岛GRAVELAND2021-07-25 22:44:31
随着人物与剧情的退散,总是在景深镜头之中注视到与剧情无关之物,在《风烛泪》中,往往是走向死亡的必然性的时间,个体被死亡(成为静滞)的宿命所诅咒,如果他在影片中成功给掉了自己的小狗,那么就意味着其死亡的那一刻,也是温别尔托·D的自杀。然而在影片中,死亡在其推迟之下形成一种Uncanny,并通过一个表层化的Happy或悬而未决的Ending蔓延至影片之外。 因此,无论是文本还是场面调度,《风烛泪》都是一部被解构的黑色情节剧,包含倾斜角度,锁孔窥视,百叶窗,甚至是结尾的快速Zoom in,但这个镜头除却预言或引入运动之外别无任何信息,好莱坞悬疑影片中作为推动线性因果剧情的凝视机制失效,指向一种纯粹的强度。从这一点来看,反而很像新浪潮的一些反类型实验,也恰恰证明了为什么新现实主义不是唯物的“现实”。
神仙鱼2021-12-25 22:47:24
罗马之大无去处,世界之广无生路。风烛残年,处处被嫌弃的现实,苟活放不下尊严,求死下不了决心,确实看得人唏嘘。但片子节奏实在太糟了,尤其前半段,自伸手练习乞讨之后大幅提升,尽管也觉得似乎呼应了年老后的迟缓犹疑,依然看得难受。配乐有些过度。低机位用得好。
托尼·王大拿2024-05-22 11:13:37
尊严与生存本不应是单选题,片尾翁贝托与小狗弗里克在公园小径的嬉戏是德西卡从真实的残酷中挤出来的些许温情;丰富的细节令人一次次沦陷。
圆首的秘书2014-09-12 17:28:37
德·西卡的致命一击,总是出现在即将收尾的那一刻,一切痛苦都在这个点爆发,然后戏里戏外大家一起burst into tears。编剧上与《偷自行车的人》基本一体同源。在一个冷漠的、充满阶级仇视的社会里,唯一值得表现的就是凄惨的低下层生活,唯一值得感动的就是生死相依的温情。
匣中猫2021-11-07 16:11:08
老人跟年轻人说:“只有好好读书,获得知识,才不会被人骗”,而年轻人暗自揣摩:“但是好好读书,勤勤恳恳工作,老了还不是你这般下场”。有可能性的老年生活,即使看了却也并不会有什么反思和改变,只是无可逾越的鸿沟。
DIRT2021-11-07 15:02:17
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晚年。21.11.7意大利电影大师展
粟熙2008-03-22 15:33:10
老人与狗,这俩弱势群体放在一起,外加战后的背景,直接冲破观众脆弱的心理防线。
贤洛野2022-05-31 20:48:09
德西卡将电影献给他的父亲,我们无从知道其中的深层意味,但这确实让电影情感过甚(特别是夸张的配乐和特写),近乎阻碍叙述。在没有更多铺垫的前提下,老人的行径令人费解:明知没钱却在狗和公寓上挥霍,放弃救济又拒绝施舍,一种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虚无主义。小狗倒是值得一座金棕榈。
asdfggg2021-11-07 20:04:37
@2021.11.7 意大利大师展 将日常叙事拓展至影视层次——亦或是,在一个模糊的边界处,日常与虚构本就能借由影像这一媒材构成微妙的混合。新现实杰作的极限在于,将彼时意大利的人间现实转录或复刻,德西卡的匠心独具一般:影像不仅是第七艺术的手段,更是一种铭刻共时以致永久的碑刻。主人为生活的酸苦意图抛弃狗,可生活也不加怜悯地抛弃了垂垂老矣的人。最后,Umberto以松果唤起已经觉察到抛弃之意的爱犬,有一种风烛残泪般的落寞,只奢求在无处可走的呼愁中寻一个来自动物的回应。茫茫人世,独有一老人、一犬与无尽的孤愁。
Resolution.2023-06-16 20:06:53
SIFF25 沪北电影院 观影体验最差的一场,10秒一次的电话铃声,从未停止的讲话声音,以至于我甚至开始想念前几场零星的吵闹声音。我的前两场都是史诗巨作,以至于显得此作过于平淡无趣,最好的部分是乞讨时翻过手。另音频还有恼人的高频部分……
7级残废2015-01-05 19:59:50
狗选择了活下去,它不是人,无法体会到人类独有的痛苦与绝望。但它的生之欲却也感染了一心寻死的温贝尔托,他拿着松果逗弄还处于惊恐中的狗,最后电影在老人与狗远去的身影中结束。狗救了自己,也救了温贝尔托,故事的最后并不悲伤,却也看不见希望。
齐衣2023-07-21 15:38:07
公园拍得好(《孩子在看着我们》也是)。德西卡的基础价值在于对主要人物持有刻薄的追求,引出现实的“气味“,是被当代现实主义注意的角度。基于此,对人有片段式的深刻观察,但人事的关系组织,及观看的支撑度上,相当落后了。之于新现实主义几乎是受庇于罗西里尼的定义,在观众想象一方面时,提供一些生凹的材料。
田废久必生2021-11-07 15:56:12
狗狗收容所一段和末尾严丝合缝,不能走也不能留。老人和狗在并未完结的结局中去向未知的未来。我在人民广场的相亲角绕了一圈,看到老人们举着告示,写着八几年生人高薪有房的单身女青年,甚至已经54岁因要求过高而一直未婚的儿子,也都是未知的未来。祝你好运,我的朋友,在错乱中交上好运。
失意的孩子2018-09-28 00:25:05
7.8 《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风烛泪》完成德西卡新现实主义从幼年至中年到老年的一路悲惨生活。都是动物做结,童年时白马离去,老年时小狗陪伴。都是没有结果地隐于人群中,壮年落寞,而老年重拾生的希望。德西卡虽然时而有过度煽情的嫌疑,却不至于太过越线,有时则煽情不足,但总归情绪饱满。
欢乐分裂2023-06-18 20:20:43
#重看#一种超越现实主义的现实,它糅合了人类关乎尊严的丧失、生死的选择,在生命和生命之间应该会有对环境的认知而产生共存亡的休戚相关和相濡以沫——可爱小狗甚至能在主人怀中预感到危险的来临,而人与人之间徒留冰冷的厚壁;锁孔里偷窥到的哭泣,女仆光洁稚嫩的脸上淌着清晨的泪,街角伸出乞讨的手,医院里嬷嬷会心的微笑——在主干叙事之外另添了一个更广大的空间,在那个大到无边的天地里,他和他的狗依然无处可去,反反复复的聚散无法以生离死别写下句号,远去的身影究竟会以何种方式消失,一个注定的、无解的、不忍的结尾。
U 兔2012-04-05 15:01:03
想给四星,但结尾真的大大加分。虽然不是特别同情这个老头,但心情时刻随着他在走。影片很细腻,有新现实主义的一贯小人物关怀,同时又有一些小趣味在里面。摄影很棒,许多镜头特别带感。一些旁支的交代让影片充实很多,比如女仆起床那段戏。无奈感在结尾处得到了最大释放。
Celty2021-11-07 17:27:12
#8.5/10.0# 有被Frank深深打动。它不懂人世的冷漠和残酷,它在寄养所门口紧紧依偎着Umberto,破屋里,广场上,公园里,他都是Umberto的忠实伙伴。它的求生欲也把Umberto从死亡的边缘拉回。从不留情面的被冲散的集会人群的态度中,就已经可以预见Umberto悲惨又无法挽回的生活,微薄的养老金支撑不起一个体面的老年生活,而他也无法放弃自己的尊严,为此不断挣扎着,却又无能为力,令人唏嘘且又觉得离我们每个人如此之近。无论是Umberto还是女佣,在这现实之中,都等不到他人真正的关心和帮助,最终还是要自己走下去。
周先生2008-12-09 13:01:50
我们活在一个没有交流的世界里,一切语言都是利益的语言,人们相遇,要么谈论他们之间的利益,要么只是发出毫无意义的声音,以便礼貌地摆脱对方。如果你是一个弱者(比如Umberto这样的老人),就没有人愿意与你说话。这种现象的本质来自于人对他人缺乏兴趣,所有的热情都集中在利益的扩张上,或者说自我的膨胀上。
真绪2020-06-14 19:45:23
所谓“人物即情节”。有趣的是形象上的男主角与一直以来的“穷人”形象相去甚远,如果他穿同样的服装出演《渔童》会是何效果?——《故事》之九十四。
Ariadine272021-11-07 18:27:26
2021意大利大师展09 4.5 德西卡掌控能力还是一流,老人先是想方设法凑钱,斗志满满不搬走,耍小聪明在医院蹭吃住,最后却是逐渐绝望,只想安顿好狗狗再轻生。他只有狗狗了,可是这个世界都没有狗狗的容身之处,更何况是他呢。
饿霸地煮2021-11-07 15:06:11
现实主义悲剧是一种“抢走你三块钱,再赏你五毛钱”的戏剧。
胤祥2009-12-30 02:29:23
太过三屉馒头了。当然,虽然前面编剧出了点问题,但是最后三十分钟写的很好,我忽然想起了达内们的《罗塞塔》。
Ocap2014-08-23 18:21:28
第二部德西卡。哀而不伤版的林克莱特,简约而不简单的最好诠释者。配乐依旧煽情,但可能是故事本身冲击力足的缘故,并不很反感。叙事和《偷自行车的人》一样流浪感十足,为弱势群体写诗,细致入微的描写时刻抑制你需要发泄的情绪,就是在告诫你:生活总要苟延残喘地继续。
丘丢丢2021-11-07 16:02:52
8.6 一个人坠入社会的边缘,是从失去基本的尊严开始的。若以《父亲》(《漫漫寻子路》)和《风烛泪》比照,苦寻子女与爱犬又有何异。希望太过弱小,像是时刻将被摧灭的星火,导演们多是清醒的仁慈者,把结局导向等待的未知。@意大利大师展 大光明
阿牛2021-11-07 15:08:25
No country for old men. 现实主义的惨剧,难得的是不煽情,结尾还留了一丝希望,虽然依然是无望。#意大利电影大师展@大光明
Starry2021-11-07 16:34:04
绝情者有温情,惺惺相惜里有一厢情愿。人生简单也复杂,就像用火也烧不尽的蚂蚁堆。
荔枝超人2008-04-07 09:19:40
NO COUNTRY FOR OLD MAN,人狗情未了
船续前行2021-11-07 15:07:54
no country for old man#意大利展最后一部@大光明电影院
汪金卫2021-12-27 18:02:43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男主角的造型、遭遇仿佛《生之欲》的志村乔与《晚春》的笠智众的结合。想要逃避无钱交房租的现实于是躲进教会医院,想要有尊严地活着于是放不下脸面乞讨,想要爱犬过得好于是不愿寄养也不敢自杀。暂时开放式的结尾何尝不是一种对悲惨现实的逃避?
谋2024-06-30 01:49:35
#BFI #21191 长评-尊严孤独与生存。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对于社会中的贫困老人的生活状态的展现很大程度批判了意大利政府的无能。片中的角色带着德西卡作品中特有的坚韧品质。影片依然展现着那现实的社会问题,但也依然没有一个“解决办法”。内核上感觉还是以尊严作为主要的阐述,生存与尊严间人性的展现非常的棒。去戏剧化处理非常喜欢,“生活”场景的塑造,一切如此平淡,也如此真实,也是这些场景才让整部电影的角色显得生动和鲜活。镜头运动很不错,尤其喜欢室内长镜头的使用,很多时候展现的生活环境非常重要,景别和构图也非常不错,全景还是略显压抑,剪辑那场唱歌和生病的剪辑不错,不过整体感觉没有特别喜欢,尤其是越轴的不适感很强。配乐的叙事性太强了,尤其是悬疑紧张的部分塑造,感觉对于此风格作品还是很不搭调。
开心拴柱张角角2021-11-07 18:15:59
那天傍晚跟朋友在大光明前,讨论德西卡的镜头语言,像刀切。(意大利电影大师展 大光明 今日终于跟魔女琪琪碰面了 谈论了很多有关自己的现实
芋圆仔2021-11-07 20:08:17
# 2021意大利电影大师展 上海大光明电影院 残酷现实,有尊严的老人和善良却又天真的女仆,着实让人动容。
Kylin2021-11-07 14:59:47
并不是所谓完美的穷苦老爷爷 很少在电影里看到真实和真诚了 最最打动我的是犹豫着要不要放下尊严乞讨的那一幕 可怜的善解人意的小狗狗弗莱克
烨明2021-11-07 15:07:55
比起新浪潮,果然还是偏爱现实主义一些的作品。
楚子宙2022-01-22 20:23:59
德西卡这次又把镜头对准了为生活而拚力挣扎的罗马市民。这就是真实人生啊,有些人不费吹灰之力坐收租金夜夜笙歌,而有些人光是为了能活下去、为了能有个安定的小窝就已经拼尽全力了。老人去屠狗场寻狗那段特别好,刻画人物焦灼又忐忑的心理特别细腻一波三折。高潮部分老人在到处都是破洞和灰尘的小屋里捱了一晚收拾东西决定彻底告别包括在门口和女佣颓丧而冷静地话别,以及想方设法要把小狗处理掉几次三番还是难分难舍的段落,都极为精彩,简直令人动容。老爷子被逼无奈只能豁出脸皮当街乞讨那段也堪称经典,内心的挣扎与纠结简直淋漓尽致。女佣的角色亦颇出彩,几个镜头就使一个聪明能干的底层小姑娘形象跃然于荧幕。片中处处展现战后罗马的生活风貌,宏大而细微,镜头自如叙事流畅,配乐亦极好。好电影值得反复看呐!9分。
邝子约2021-12-29 22:24:24
这部电影的矛盾极其深重极其社会性,悲剧感是穷途末路式的。最后的结局以喜衬悲,令人饮恨叹息。
HurryShit2009-01-13 16:54:40
4.5。這就是一個會參加抗議年改遊行、浪費醫療資源的固執老韓粉的故事啊!(幹過30年公務員,不就是指法西斯前朝嗎?XD)可憐與可恨並存,放不下的是尊嚴,人物寫得真是太好太好了,意念也成功注入動作與姿勢,不落言荃。大體像《單車失竊記》更下猛藥,佈局、結構、最後鉤子。即使全片有不太均值且過時之處,如配樂太滿、收尾過頭(在已知怎收下,有種被勒索感——或者換個角度想,就是一個心底不想死卻用死來〔也跟觀眾〕討拍的老人嘛⋯)、賣點過顯(老人與狗)、表演偏默片⋯樓下的電影院,De Sica慣用媒介指涉。女傭起床那段特別有趣(Bazin特別提),有別於《單車失竊記》所有(表面理解上的)寫實性都為了戲劇性而存在,這段與前後沒什麼關聯,斬斷情節鎖鏈,敞開寫實性,純粹給予觀眾觀看與感受。
十一伏特2021-12-25 21:25:57
翁贝托先生是个体面人,就算发烧住院也要衣装笔挺地准备好。悲剧正是源于无法再维持这份体面,却又无法放下体面的身段。 参与养老金声讨,却还嘴硬不差钱。出售怀表,买家却无所顾忌地当街乞讨。卖掉藏书,解释是发烧脑昏。想找同事借钱,不敢说实际差额。遇上老领导更是连窘况都不敢提。 翁贝托先生是个爱狗的人,总是形影不离,宁可自己挨饿也要照顾好狗。而正因放不下这条爱犬,继续引向更无奈的悲剧。真实到让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