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叢中的小詩2018-08-05 22:56:14
如果真有诗谶一说,在塔可夫斯基的《乡愁》中则成了影谶。疯子多明尼克和诗人戈尔恰可夫简直就是他的两面,一个灵魂不得栖息,一个永远都在流浪;一个用自焚醒世,一个守护烛火。在片末长达七分钟的火苗的特写里,那火燃而又灭,灭而复燃。我想起了安·兰德的诗。终于最后,烛光燃烧着到达了对岸,但生命之火却黯然熄灭,人在死中完成了救赎。所谓故乡,那是心灵最后抵达的原乡。
Hugo2007-09-10 19:10:57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冰红深蓝2015-09-23 17:09:54
永恒的乡愁与精神家园的失落。①于干涸的圣凯瑟琳温泉池秉烛踽踽独行,是我看过最有力道的长镜头之一。②诗是不可翻译的。③1+1=1;④伴着扭曲破碎的欢乐颂,冷漠的看客瞥见疯子灵魂的涅槃之火了吗?⑤又见漏下倾盆大雨的破陋小屋,地上景致竟是微缩版俄国乡村,同结尾巨大教堂下的房舍。(9.5/10)
不流ᝰ2014-03-19 01:37:45
最后一个镜头,我看着时间在进度条上右行,不能言语。
康报虹2017-06-27 16:43:10
老塔化身诗人,将灵魂交予疯子。被自我封闭的诗人、被世界隔离的疯子,两个相似的人在镜中重合:疯子选择自焚来追随自己的信仰;诗人则拿着烛火行走在干涸的温泉中,最终倒在烛火旁。
其实墙上的“1+1=1”(万物本一体)早已喻示了导演、诗人、音乐家三人的统一,即每个人都有的、解不开的乡愁。
蝉鸣知了2009-04-08 21:46:47
给我八分钟不灭的烛火
借以怀念赎罪灵魂失所
待我到达彼岸油尽灯枯倒地长眠
终得涅磐
Tacitus2020-09-07 12:41:32
Nostalgia希腊词源意思是'homecoming'。拍摄本片时,塔可夫斯基已经离开苏联,这里的乡愁自有对俄罗斯‘母亲’的眷恋,亦有人类拒绝现代性之下价值和信仰缺失/时刻靠欲壑填补驱动的异化状态、渴望回归有信仰支撑的摇篮文明的一面。然而往昔终不可及,愁绪化作触不到但无法排解的痛,诗人和疯子两条故事线正是这种乡愁的两面;诗人说翻译‘永远无法理解俄罗斯’正在于她是一个现代人,而现代人—如第一幕交代—是无法在圣母像前跪下的。诗人护着象征信仰的烛火走了三遍才到达彼岸,教堂残垣中坐落着记忆中家乡的木屋,回忆的画面总伴随着流水,清澈可见却抓不着,塔老的诗电影正正是伯格曼所讲的电影语言的本真在于现实与梦境交织的体现。能够把意大利明媚的景致生生拍出了俄罗斯的凋零和深沉,真的是人在哪祖国就在哪了。悲悯,动人
NVHZ2018-09-18 04:17:45
自由该是直白的,因此也是诗意的。很美很美。节奏是正确的,是美的,但又觉得是过长的。该有将节奏加快但也达到同样意境的办法吧...摄影美到没话说了。还是把理解写下来吧,感觉很快就会忘了。觉得是关于原始的欲望与文明的冲突。文明是指简单的正直与正确。自由便是一种欲望,尤金娜追求和安德烈睡的自由,被囚禁的家人追求解放的自由,老人们追求不死的自由。因正确性而抗拒自由为违背欲望,安德烈不和尤金娜睡,多米尼克保护他的家人。有些正确性只是自以为正确,最终还是归根结底到一种隐藏的欲望。泉水既是生命,蜡烛既是欲望与正确性之间的微妙平衡。多米尼克找不到这种平衡,他把自己掷入火中,企图继续搜寻。多数人不知道正确性的存在,正如他们不知道自由是何物。安德烈最后在枯涸的生命中寻找这种微妙的平衡,尽心竭力,终于回归了原始的美
有心打扰2012-02-07 19:19:22
每个定格镜头都像一幅油画,每个长镜头都是一首律诗,而整部电影就像一篇唯美的抒情散文。
把噗2012-02-08 00:14:02
很奇怪,大半夜的竟然被我看完了,而且看得津津有味。不敢说懂了多少,与想象有差距。我对世界的认识与电影的疯子相同,他采取的是极端悲观的方式,而我一直把持乐观的态度。乡愁一词还有对被遗忘或搁置的文明的怀念与关怀。
shininglove2010-03-16 20:04:54
雕刻时光,雕刻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初春的下午,昏昏欲睡。知道他是大师,也知道大师牛逼的地方,就是觉得太闷了。看了一下午头疼。电影如果作为纯艺术的东西,是不是太折磨人了?老头54岁就猝死了,跟鸡丝老爷一样的年纪吧?!
晚不安2020-03-10 02:06:10
两个小时似有一生之重,诗人敏感、纤细而脆弱的内心一览无遗。缓慢的变焦长镜里显现出“不可能”的调度,像徐浩峰说的,“不能真实,要拍出空间的不可解”。水的流动,一如《飞向太空》,在整个声画空间里再次占据重要地位——一种生命之外的自然的恒常的更新。他们在荒芜的城市里游荡,那根绝望的弦似乎随时都将崩断成华美的一瞬,在镜子的两边,失去故乡的男人是一体两面。于是见证了这一切的你也无法轻易走出这个荒谬的境地,精神与肉体都已经焚毁于路人无动于衷的视线之中。在最后看到了一个难以言喻的震撼结尾:谁付出身家性命去护送一支烛火,谁就将在这个肮脏的世界里领受神的旨意。
夜第七章2020-07-18 00:37:25
最后那幕场景好震撼!在诗人回忆的画面中,他离乡背井,妻儿在俄国乡下遥望着他。而在结尾处,目光方向被反转,他在妻儿的位置上,望着不可及的思念者。镜头拉远后,我才发现,诗人背后的家和风景,是利用透视关系构筑的微缩布景。一切实则都被置于教堂内。太天才了!(记得《牺牲》中也出现过类似的场面。)当我细想这个家和教堂结合的异质空间有何隐喻时,理解了诗人为何一直在追寻索丝诺夫斯基的踪迹:人在异乡,就像把树移植到另一处土里。那些根系发达的树,是很难成活的。
豆腐脑敢死队2009-04-26 21:26:32
我想把身体献给你 你却把灵魂给了疯子
潟湖2019-05-30 22:28:07
在一种巴赫奥芬所言的“乱伦”世界里,物体的本义和其象征义是断裂的,乡愁是失序的补偿——婴儿指向母体的依恋,缺席的太太有类似圣母的面容,背井离乡却背负标签的异乡人,对比常人的精神失常者,译本无法回溯的母语诗歌,镜中看得见却拉不出的自我,年轻人与老人男人与女人健康者与残疾者...…世界上的混乱可以用一种“偏离”来解释,我们曾在仍在将在回溯之路上,但人类真正称得上怀有“乡愁”的地方却仅有一处,那就是永恒被逐出的失落天堂。
圆首的秘书2015-09-14 01:09:10
忍不住怒吼一句,乡愁真是太好看了,真的是个奇迹!每一帧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每一个场景都像是一场肃穆的仪式。睡?不会睡,完全被吸入,彻底的沦陷。为拯救世人而牺牲,诗人与疯子互为表里的镜子,潜行者中一再出现的水屋……乡愁是塔可夫斯基的百科全书。蜡烛,倒影,教堂中的故乡……
Eco2014-01-27 20:13:53
突然能理解蔡明亮电影中的一些手法,比如缓慢的要死的节奏,压抑的叙述手法,对身体局部的特写,眼泪。这明显是在模仿塔可夫斯基,只是蔡给人一种疏离感和压抑,而老塔给人一种诗意。人物动作缓慢,喜欢拉、摇镜头,莫名伤感留下的泪水。对人类的关怀。最后音乐响起、焚烧、戛然而止,点蜡烛穿过池塘。“《乡愁》这部关于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影片的核心部分,整个是由半现实、半梦呓交织构成,现实就像幻觉。而幻觉也完全像是现实,老塔在此之中抓到了最根本的核心。乡愁就是对两个无法融合的世界的忧思。”
杨三疯2020-01-07 22:28:13
老塔的电影需要一个准确的情绪切口才能观看下去,乡愁曾经试图看过几次因为情绪不对都失败了。雪后第二天阴冷的早上独自一人在冷清的家里,情绪对了就完成了这部每个定格都油画般的老塔与时空对望的尘封已久的乡愁,每一根点燃的蜡烛,都能照亮他凝视过往鲜活记忆时空的双眸。
奥兰少2022-08-17 01:14:48
12th BJIFF No.7@小西天。4k修复版。老塔没有泥于俄罗斯流亡艺术政治性的狭窄解读,他的“乡愁”是更加根本而普适的:无法在现实中达成和谐,无法割舍对完整存在的思慕,肉体或心灵远走异地,而满怀对曾盛放徒然流逝的时间之空间的渴望,使人陷入乡愁。塔氏将场景分解在俄罗斯和意大利,将家园分割为农舍和教堂,将自身分裂成诗人戈尔恰科夫和音乐家索斯诺夫斯基。但他又明言:人无法生活在分裂的世界里。对分裂的思索或许是大量构图追求对称的原因。塔氏同时也往往在对称的画面中央,开拓如同直入灵魂的幽深空间,比如影片最后的经典场景。从没想过老塔会加入演讲这种激进直接的言说方式和自焚这种暴烈的情节元素,但狂人的宣言与诗人的沉默,同样通向死的自焚与涉水亦成两组深刻对照。手持燃烛涉过水池的戏,总有那么一瞬,能让人感到永恒降临人间。
TeufelNR2022-10-15 21:34:22
mark today 2022.10.15 资料馆 无须多言
王兆屯坂本龙一2022-08-14 23:26:25
老塔与安哲影像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老塔是在功利性上做减法,更多的回归到角色/创作者自身所遇到的困境,而安哲则是功利性的通过一些形式化的镜头语言隐性的表达自己在意识形态上的诉求,所以老塔技高一筹不是没有理由的。本片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他晚年生活的镜像,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以及理想主义的破灭,都在这如诗般的影像得以呈现,且很多细节无形中完成了自我致敬。
粟熙2008-03-22 15:38:40
有人问毕加索:“你的画,怎么看不懂啊?”毕加索说:“听过鸟叫吗?”“听过。”“好听吗?”“好听。”“听得懂吗?”
Mockingbird2022-09-08 00:17:42
相较《潜行者》所设定的“灵魂三分”,《乡愁》更多把文本结构融于无形之中。通过把片尾常用的滚动字幕移置到片头,塔可夫斯基从一开始就暗示了“回溯性”的视点方向:正是因为过去时与现在时的交织和缠绕,作为“小客体”的乡愁方才逐步成形,并且不断向欲望主体散发着难以祛除的鬼魅。就安德烈(这一名称显然标示了自传性质的作者指涉)的欲望谱系而言,所谓“乡愁”至少囊括了三个对象:母亲(mother)、祖国(motherland)与宗教(Holy Mother)。时间的冲刷、时代的更迭,迫使它们沦为个体与集体之历史的双重怀旧,同时亦是从现在投向过往的永恒失落。安德烈的冷漠与多米尼克的狂热一道组成虔信态度的两类倾向:前者应对着一般的世俗,后者应对着极致的神圣。与广场相比,最终的秉烛行走实则呈现为更加隐忍的宣教过程。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2009-06-06 16:44:40
忘不了作家拿着蜡烛踽踽独行的片段,“不需要言辞的情感才是难忘的。”导演的诗化语言都表现着对古老俄罗斯精神的回归。2024年重温,多米尼克与安德烈的双重映照,把家人在房中锁了七年的“疯子”和来到意大利的苏联作家,多米尼克自焚与安德利拿着蜡烛穿过温泉。“乡愁是一种对存在的遗忘”by梁中和老师
Alain2020-01-13 13:47:25
在运镜中构图,生发这样的感觉:分明就在不远处的彼岸幽绿,却总是隔着一滩浅浅的水洼或是雾气弥散,于是我们跟着诗人逡巡于时间的回廊、游荡在梦境的废墟,不停地跋涉抵达何处亦未可知,只在某些时刻听见来自一声朦胧的呼唤:“安德烈!”——乡愁的回响。
津五渡2018-10-31 23:14:26
越来越像呓语,也是越来越深的乡愁。诗歌是不能翻译的,可乡愁却是共通的。失去大地的天空,虽然自由,却也是灰蒙蒙的。谁才是疯子,在破碎的现实与梦境之间,蜷缩成真理。另外美丽的苏菲玛索是不是在安东尼奥尼电影里极致地致敬过片中女主。
蓝莓布加洛舞2019-11-23 17:06:36
9.5+塔式后期作品都有种高僧圆寂前的淡然 ,静态美学巅峰。
芦哲峰2011-04-09 16:56:21
充满仪式感的长镜头,阴郁、肃穆、沉重。没有信仰的人看到疯子,有信仰的人看到救赎。
墓岛GRAVELAND2016-09-16 14:25:50
阴暗,潮湿。塔可夫斯基镜下苏联化的意大利:陌生的“第三者”空间。永恒如云漂泊的大地精神崇拜者。只有疯子才掌握了真理,因此他们是圣人,安德烈和多米尼克分别是是老塔外在和内心的化身。自愿的死:随着贝多芬交响曲在广场自焚,倒有尼采哲学的意味。孤独的原因是对于无聊与庸俗的拒绝
容安2009-05-07 23:32:01
我的天!原来所谓的诗就是这样的。这是一首关于人类最高贵的忧伤的诗歌。为何其中每一帧画面都如此极致地忧伤而寂静。寂静地如同世界尽头。然而却暗流涌动。这便是所谓的“力”。唯有最纯粹的灵魂才能有如此的感知力和表现力。我爱塔可夫斯基。
大青山2017-02-13 23:37:58
到不了回不去的才是乡愁,得不到猜不透的才是信仰,这两种情感似乎能巧妙的融合起来。除开一些依旧惊人的场景意象和神一般的调度,并不喜欢这部片的处理方式。尤吉尼亚露骨的欲望象征,多米尼克的演讲和安德烈最后艰难地点蜡烛,极其形式主义的、几乎是把道理铺满屏幕地来讲,背离了老塔的美学观啊。
子文东2018-07-30 23:03:18
又一部隔了十年后重看的片子,也是如今才知道那时确实完全不懂。一个从没远离过家乡,自知已经永远也回不去的人,本就不可能懂吧。在属于正常人的世界里,乡愁是徒劳的,是不解风情、不合时宜,甚至是癫狂。然而对于另一些人,乡愁是和信仰一样无所凭借又真切的存在,离开太久,就无法活下去。可是为什么要信?为什么非要把那只蜡烛送到对岸,甚至不惜把自己点燃…… 因为真正的爱是没办法放下的。
米粒2013-06-04 10:45:28
我觉得我必须再看一遍,因为我以为我中间睡着了,可是回家路上却能很连续地回忆起自己刚才看过的东西...我大概是进入了某种冥想的状态...摄影是真的漂亮(这个要赞一下修复版的胶片!),长镜头真不觉得长
起床,吃饭2015-08-18 23:36:46
对我的视觉影响很大,不过隔了十年再看,却没那么喜欢了。
Mr. Infamous2022-08-14 23:35:41
被伯格曼激赏的老塔用了约瑟夫森,而在安哲电影的雾中穿插观赏这部,有种联袂的兴头。三位风格明显的顶尖导演总有互渗的意趣,诗性,哲思,信仰,经由孤独、忧郁的文才,闪烁地在镜头下定为永恒。有了些阅历,再在大银幕前开启这些观影历程,实在难掩欣喜的幸运。又想及毕赣的致敬,原来最多学习源自于此,潮湿的绿,斑驳剥落的墙体,床上聚水的透明布兜,闹钟,破门,还有游魂般的智者,穿梭的异乡客,现实与超现实、历史与当下的承载者……但老塔还有身为西方人,身为过来人,身为文化传统传播者与反思者的身份,以及难以取替的镜头感、分寸感与穿透力,之于后人太多启发了。#北影节12#10,资料馆
胤祥2006-08-06 01:57:30
个人影史最佳。[2006-08-06]注册豆瓣第一天的标记。|上影节看过一次大银幕| 2022-08-18北影节修复版。重看发现还是得大银幕看。不说色彩画面细节,有几处声音的混响就是这次才注意到!比如93分钟那里其实是上帝和圣·凯瑟琳的对话啊之前怎么就没注意到!当然大银幕看最后三场戏还是一级棒!!!
drunkenstain2014-03-15 04:04:43
√ 再看 果然人有不同的精神血统 找到自己的同等血统是运气和宿命 写完剧本终于静下心来看了一次 还是走神 我想到我自己 不断发问 为什么单单是我 这种自觉然我难过觉得窝囊又虚假 但现在我确定我的个人痛苦 每个人的痛苦都不该被自己忽视 因为他们存在在自己身上 就要去面对痛苦的宿命
木卫二2016-06-11 18:19:59
“眼前的黑不是黑”。SIFF这放映质量,真心对不住老塔啊。
小是小非2022-10-17 23:54:56
二零二二年十月十五日,中国电影资料馆。看完依照工作人员指挥,前所未有从一号厅侧门散场,脑海中烛火残影闪烁,踏入北京的寻常秋夜。当时还不知道,烛火已燃烧到影厅外。现在仍然不知道,这个地方,这一天,会不会改变什么,但至少,我会记住它们。愿每一个迎风秉烛独行的人,都能到达彼岸。
JeanChristophe2018-01-27 15:44:55
《乡愁》第一次令我感觉到非电影的阐释与解读会破坏电影本身的表意……概念/精神若能如形象般生长而显露自身(φύω),或许就是本片的样子.
逆光剪影2017-08-01 22:22:52
看到一半睡着。被充满诗意的光影和富有韵律的镜头移动而感动。在我的理解里,两位男主是同一个人,代表着同一种思绪,在纷杂的痛苦的世界中,守护着心中微弱的那一点光
Vini_Kazma2012-05-25 15:18:11
塔可夫斯基在流放中拍摄了《乡愁》,并将这部电影献给母亲,作为对母亲的怀念。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2019-02-22 18:05:11
信手拈来的完美构图,无数长镜头串起的乡愁。塔可夫斯基将去国怀乡的复杂感情和支离破碎的回忆都放进了这部电影。雕刻时光。
余小岛2016-06-30 21:45:31
感觉这是纯粹的艺术,不以让人看明白或者看开心为目的。。剧情倒是能够理解,关键在于大段大段梦境一般的意识流,似乎都是乡愁的物化。疯子多米尼克的演讲特别棒:夜晚会有阳光,八月下雪。去聆听虫鸣声吧!
p.s.每一个镜头的构图都非常棒,一部电影看下来截了无数图。
鸭鸭2021-08-03 23:54:05
我们既受困于世界的荒诞,又希望得到救赎,或是躲在壳子里,等待死亡来下令。
(对待观影应该敬畏尊重!不应该在找资源上偷懒,否则就要承担在沉浸长镜头时突然被长达三分钟的澳门新葡京美女广告吓到的可能性)
峰峰峰峰2013-10-12 12:29:19
试问乡愁都几许,诗派雾中潜行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竟然要一个疯子来告诉你们该为自己而羞耻!诗人的“怀乡”与疯子的“救世”共生,唯有疯子,才知道这世界的羞耻。电影有时候也是一种祈祷。
喂饭2017-06-04 12:30:30
9.0 手捧风中烛,行过泉上雾,奔向永恒乡——他使我这个宗教上的无神论者开始思考何谓信仰。
kylegun2010-12-06 09:58:20
对于我等信仰缺乏者,也只能被其所谓的镜头诗意震撼一下了
阿朽2010-04-04 16:54:38
@季风 中间睡了十分钟==理想主义者的热血啊~震撼~还得再看~ /2024.8.4资料馆重温,修复版,修复的色彩也太好了,季风也早就关门了。
Ashes of time2014-04-20 13:37:58
如坐针毡,呵欠连连,强打精神支撑着看完……虽然画面很美,但只想着快点结束……
Vincent_GaoHJ2022-10-15 22:51:10
如此朴素的长镜头,朴素的光线变化。这种看似冗长且空洞的镜头,正是节奏的一部分,而节奏就是电影,电影就是节奏。诗人和疯子都是“乡愁”的表达,是一个人处于一种与世界,与自己深切疏离的境况。
---
1983年,塔可夫斯基拍摄完《乡愁》。1986年病逝于巴黎。
---
才懂伯格曼说的:“塔可夫斯基是最伟大的,他创造了崭新的、忠实于电影本性的语言,捕捉生命如同镜像、如同梦境。”
阅微草堂2013-03-12 23:10:22
值得反复思考的电影,不在场的人,思考在场的世界,想到海德格尔,尼采。节奏极慢,画面感阴暗,对话平淡如水,旁白是思辨的,不断的刺激你的思考和想想,最后成了纪录片
连城易脆2022-08-18 17:14:33
你猜怎么着,我没有睡着,我全程清醒着呢。相较之前上影节看《潜行者》睡得那么香甜,这次在北影节看4K修复版国际首映的《乡愁》却异常清醒,而且虽然我不敢说自己看得多么透彻,但是确实看进去了,且能大致理解老塔想要表达的含义以及这些长镜头所蕴藏的无限魅力。豆瓣长评区的第一篇影评特别值得一读,同时这部电影要适当结合老塔个人的人生经历来理解。这里想简单说一下,即老塔拍这种大家看不懂的电影和一些文艺装逼男拍的看不懂的电影的一个很大的差异在于,老塔本来就是用影像在写诗,情绪是大于情节的,同时老塔足够牛逼又足够真诚,且足够尊重观众,所以充分获得了观众的信任,所以即便看不懂也会仔细靠近老塔,尝试理解,并获得美感。而那些文艺装逼男导演则本来就是想讲故事,非得不好好讲,同时技法又不够高超,各种拙劣,所以只会引人发笑。
罐罐2022-08-17 00:58:07
2022.8.17重看,就在这天中午,我在公司大楼点了外卖,外卖员送进快递柜,上了锁。快递柜离公司不远,50多米,恰好是那个蜡烛燃烧的距离,但没有网。
我到了快递柜就扫不开码,在公司就扫不到码。我只好在公司大门把美团扫码打开,噔噔噔跑过去扫码,再噔噔噔跑回公司门口,蹭WiFi打开快递柜。
和电影的结尾恰恰相反,我不能慢,要尽可能快,够快,才能在提示“网络错误”之前吃上外卖。
于是在公司大门与快递柜之间,我来回跑了三次,终于吃上了外卖,这就是我的《乡愁》。
_Esperanza__2014-05-15 22:18:14
在无限接近永恒的时间里,所有的跳跃都显得如此理所当然。 每一次看老塔的电影都像是一次朝圣,当然我是说当我不很困的时候(笑)。
梅花牛2022-08-17 00:06:01
在资料馆看的,实在看不懂,中间昏睡过去了,只记得每个镜头都像油画一样好,令我极其震撼。之所以要打五星,原因如下:在没看懂的情况下,都已经很震撼我了,如果能看懂,那还了得??神作!
乡愁豆瓣热评
刀叢中的小詩2018-08-05 22:56:14
如果真有诗谶一说,在塔可夫斯基的《乡愁》中则成了影谶。疯子多明尼克和诗人戈尔恰可夫简直就是他的两面,一个灵魂不得栖息,一个永远都在流浪;一个用自焚醒世,一个守护烛火。在片末长达七分钟的火苗的特写里,那火燃而又灭,灭而复燃。我想起了安·兰德的诗。终于最后,烛光燃烧着到达了对岸,但生命之火却黯然熄灭,人在死中完成了救赎。所谓故乡,那是心灵最后抵达的原乡。
Hugo2007-09-10 19:10:57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冰红深蓝2015-09-23 17:09:54
永恒的乡愁与精神家园的失落。①于干涸的圣凯瑟琳温泉池秉烛踽踽独行,是我看过最有力道的长镜头之一。②诗是不可翻译的。③1+1=1;④伴着扭曲破碎的欢乐颂,冷漠的看客瞥见疯子灵魂的涅槃之火了吗?⑤又见漏下倾盆大雨的破陋小屋,地上景致竟是微缩版俄国乡村,同结尾巨大教堂下的房舍。(9.5/10)
不流ᝰ2014-03-19 01:37:45
最后一个镜头,我看着时间在进度条上右行,不能言语。
康报虹2017-06-27 16:43:10
老塔化身诗人,将灵魂交予疯子。被自我封闭的诗人、被世界隔离的疯子,两个相似的人在镜中重合:疯子选择自焚来追随自己的信仰;诗人则拿着烛火行走在干涸的温泉中,最终倒在烛火旁。 其实墙上的“1+1=1”(万物本一体)早已喻示了导演、诗人、音乐家三人的统一,即每个人都有的、解不开的乡愁。
蝉鸣知了2009-04-08 21:46:47
给我八分钟不灭的烛火 借以怀念赎罪灵魂失所 待我到达彼岸油尽灯枯倒地长眠 终得涅磐
Tacitus2020-09-07 12:41:32
Nostalgia希腊词源意思是'homecoming'。拍摄本片时,塔可夫斯基已经离开苏联,这里的乡愁自有对俄罗斯‘母亲’的眷恋,亦有人类拒绝现代性之下价值和信仰缺失/时刻靠欲壑填补驱动的异化状态、渴望回归有信仰支撑的摇篮文明的一面。然而往昔终不可及,愁绪化作触不到但无法排解的痛,诗人和疯子两条故事线正是这种乡愁的两面;诗人说翻译‘永远无法理解俄罗斯’正在于她是一个现代人,而现代人—如第一幕交代—是无法在圣母像前跪下的。诗人护着象征信仰的烛火走了三遍才到达彼岸,教堂残垣中坐落着记忆中家乡的木屋,回忆的画面总伴随着流水,清澈可见却抓不着,塔老的诗电影正正是伯格曼所讲的电影语言的本真在于现实与梦境交织的体现。能够把意大利明媚的景致生生拍出了俄罗斯的凋零和深沉,真的是人在哪祖国就在哪了。悲悯,动人
NVHZ2018-09-18 04:17:45
自由该是直白的,因此也是诗意的。很美很美。节奏是正确的,是美的,但又觉得是过长的。该有将节奏加快但也达到同样意境的办法吧...摄影美到没话说了。还是把理解写下来吧,感觉很快就会忘了。觉得是关于原始的欲望与文明的冲突。文明是指简单的正直与正确。自由便是一种欲望,尤金娜追求和安德烈睡的自由,被囚禁的家人追求解放的自由,老人们追求不死的自由。因正确性而抗拒自由为违背欲望,安德烈不和尤金娜睡,多米尼克保护他的家人。有些正确性只是自以为正确,最终还是归根结底到一种隐藏的欲望。泉水既是生命,蜡烛既是欲望与正确性之间的微妙平衡。多米尼克找不到这种平衡,他把自己掷入火中,企图继续搜寻。多数人不知道正确性的存在,正如他们不知道自由是何物。安德烈最后在枯涸的生命中寻找这种微妙的平衡,尽心竭力,终于回归了原始的美
有心打扰2012-02-07 19:19:22
每个定格镜头都像一幅油画,每个长镜头都是一首律诗,而整部电影就像一篇唯美的抒情散文。
把噗2012-02-08 00:14:02
很奇怪,大半夜的竟然被我看完了,而且看得津津有味。不敢说懂了多少,与想象有差距。我对世界的认识与电影的疯子相同,他采取的是极端悲观的方式,而我一直把持乐观的态度。乡愁一词还有对被遗忘或搁置的文明的怀念与关怀。
shininglove2010-03-16 20:04:54
雕刻时光,雕刻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初春的下午,昏昏欲睡。知道他是大师,也知道大师牛逼的地方,就是觉得太闷了。看了一下午头疼。电影如果作为纯艺术的东西,是不是太折磨人了?老头54岁就猝死了,跟鸡丝老爷一样的年纪吧?!
晚不安2020-03-10 02:06:10
两个小时似有一生之重,诗人敏感、纤细而脆弱的内心一览无遗。缓慢的变焦长镜里显现出“不可能”的调度,像徐浩峰说的,“不能真实,要拍出空间的不可解”。水的流动,一如《飞向太空》,在整个声画空间里再次占据重要地位——一种生命之外的自然的恒常的更新。他们在荒芜的城市里游荡,那根绝望的弦似乎随时都将崩断成华美的一瞬,在镜子的两边,失去故乡的男人是一体两面。于是见证了这一切的你也无法轻易走出这个荒谬的境地,精神与肉体都已经焚毁于路人无动于衷的视线之中。在最后看到了一个难以言喻的震撼结尾:谁付出身家性命去护送一支烛火,谁就将在这个肮脏的世界里领受神的旨意。
夜第七章2020-07-18 00:37:25
最后那幕场景好震撼!在诗人回忆的画面中,他离乡背井,妻儿在俄国乡下遥望着他。而在结尾处,目光方向被反转,他在妻儿的位置上,望着不可及的思念者。镜头拉远后,我才发现,诗人背后的家和风景,是利用透视关系构筑的微缩布景。一切实则都被置于教堂内。太天才了!(记得《牺牲》中也出现过类似的场面。)当我细想这个家和教堂结合的异质空间有何隐喻时,理解了诗人为何一直在追寻索丝诺夫斯基的踪迹:人在异乡,就像把树移植到另一处土里。那些根系发达的树,是很难成活的。
豆腐脑敢死队2009-04-26 21:26:32
我想把身体献给你 你却把灵魂给了疯子
潟湖2019-05-30 22:28:07
在一种巴赫奥芬所言的“乱伦”世界里,物体的本义和其象征义是断裂的,乡愁是失序的补偿——婴儿指向母体的依恋,缺席的太太有类似圣母的面容,背井离乡却背负标签的异乡人,对比常人的精神失常者,译本无法回溯的母语诗歌,镜中看得见却拉不出的自我,年轻人与老人男人与女人健康者与残疾者...…世界上的混乱可以用一种“偏离”来解释,我们曾在仍在将在回溯之路上,但人类真正称得上怀有“乡愁”的地方却仅有一处,那就是永恒被逐出的失落天堂。
圆首的秘书2015-09-14 01:09:10
忍不住怒吼一句,乡愁真是太好看了,真的是个奇迹!每一帧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每一个场景都像是一场肃穆的仪式。睡?不会睡,完全被吸入,彻底的沦陷。为拯救世人而牺牲,诗人与疯子互为表里的镜子,潜行者中一再出现的水屋……乡愁是塔可夫斯基的百科全书。蜡烛,倒影,教堂中的故乡……
Eco2014-01-27 20:13:53
突然能理解蔡明亮电影中的一些手法,比如缓慢的要死的节奏,压抑的叙述手法,对身体局部的特写,眼泪。这明显是在模仿塔可夫斯基,只是蔡给人一种疏离感和压抑,而老塔给人一种诗意。人物动作缓慢,喜欢拉、摇镜头,莫名伤感留下的泪水。对人类的关怀。最后音乐响起、焚烧、戛然而止,点蜡烛穿过池塘。“《乡愁》这部关于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影片的核心部分,整个是由半现实、半梦呓交织构成,现实就像幻觉。而幻觉也完全像是现实,老塔在此之中抓到了最根本的核心。乡愁就是对两个无法融合的世界的忧思。”
杨三疯2020-01-07 22:28:13
老塔的电影需要一个准确的情绪切口才能观看下去,乡愁曾经试图看过几次因为情绪不对都失败了。雪后第二天阴冷的早上独自一人在冷清的家里,情绪对了就完成了这部每个定格都油画般的老塔与时空对望的尘封已久的乡愁,每一根点燃的蜡烛,都能照亮他凝视过往鲜活记忆时空的双眸。
奥兰少2022-08-17 01:14:48
12th BJIFF No.7@小西天。4k修复版。老塔没有泥于俄罗斯流亡艺术政治性的狭窄解读,他的“乡愁”是更加根本而普适的:无法在现实中达成和谐,无法割舍对完整存在的思慕,肉体或心灵远走异地,而满怀对曾盛放徒然流逝的时间之空间的渴望,使人陷入乡愁。塔氏将场景分解在俄罗斯和意大利,将家园分割为农舍和教堂,将自身分裂成诗人戈尔恰科夫和音乐家索斯诺夫斯基。但他又明言:人无法生活在分裂的世界里。对分裂的思索或许是大量构图追求对称的原因。塔氏同时也往往在对称的画面中央,开拓如同直入灵魂的幽深空间,比如影片最后的经典场景。从没想过老塔会加入演讲这种激进直接的言说方式和自焚这种暴烈的情节元素,但狂人的宣言与诗人的沉默,同样通向死的自焚与涉水亦成两组深刻对照。手持燃烛涉过水池的戏,总有那么一瞬,能让人感到永恒降临人间。
TeufelNR2022-10-15 21:34:22
mark today 2022.10.15 资料馆 无须多言
王兆屯坂本龙一2022-08-14 23:26:25
老塔与安哲影像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老塔是在功利性上做减法,更多的回归到角色/创作者自身所遇到的困境,而安哲则是功利性的通过一些形式化的镜头语言隐性的表达自己在意识形态上的诉求,所以老塔技高一筹不是没有理由的。本片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他晚年生活的镜像,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以及理想主义的破灭,都在这如诗般的影像得以呈现,且很多细节无形中完成了自我致敬。
粟熙2008-03-22 15:38:40
有人问毕加索:“你的画,怎么看不懂啊?”毕加索说:“听过鸟叫吗?”“听过。”“好听吗?”“好听。”“听得懂吗?”
Mockingbird2022-09-08 00:17:42
相较《潜行者》所设定的“灵魂三分”,《乡愁》更多把文本结构融于无形之中。通过把片尾常用的滚动字幕移置到片头,塔可夫斯基从一开始就暗示了“回溯性”的视点方向:正是因为过去时与现在时的交织和缠绕,作为“小客体”的乡愁方才逐步成形,并且不断向欲望主体散发着难以祛除的鬼魅。就安德烈(这一名称显然标示了自传性质的作者指涉)的欲望谱系而言,所谓“乡愁”至少囊括了三个对象:母亲(mother)、祖国(motherland)与宗教(Holy Mother)。时间的冲刷、时代的更迭,迫使它们沦为个体与集体之历史的双重怀旧,同时亦是从现在投向过往的永恒失落。安德烈的冷漠与多米尼克的狂热一道组成虔信态度的两类倾向:前者应对着一般的世俗,后者应对着极致的神圣。与广场相比,最终的秉烛行走实则呈现为更加隐忍的宣教过程。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2009-06-06 16:44:40
忘不了作家拿着蜡烛踽踽独行的片段,“不需要言辞的情感才是难忘的。”导演的诗化语言都表现着对古老俄罗斯精神的回归。2024年重温,多米尼克与安德烈的双重映照,把家人在房中锁了七年的“疯子”和来到意大利的苏联作家,多米尼克自焚与安德利拿着蜡烛穿过温泉。“乡愁是一种对存在的遗忘”by梁中和老师
Alain2020-01-13 13:47:25
在运镜中构图,生发这样的感觉:分明就在不远处的彼岸幽绿,却总是隔着一滩浅浅的水洼或是雾气弥散,于是我们跟着诗人逡巡于时间的回廊、游荡在梦境的废墟,不停地跋涉抵达何处亦未可知,只在某些时刻听见来自一声朦胧的呼唤:“安德烈!”——乡愁的回响。
津五渡2018-10-31 23:14:26
越来越像呓语,也是越来越深的乡愁。诗歌是不能翻译的,可乡愁却是共通的。失去大地的天空,虽然自由,却也是灰蒙蒙的。谁才是疯子,在破碎的现实与梦境之间,蜷缩成真理。另外美丽的苏菲玛索是不是在安东尼奥尼电影里极致地致敬过片中女主。
蓝莓布加洛舞2019-11-23 17:06:36
9.5+塔式后期作品都有种高僧圆寂前的淡然 ,静态美学巅峰。
芦哲峰2011-04-09 16:56:21
充满仪式感的长镜头,阴郁、肃穆、沉重。没有信仰的人看到疯子,有信仰的人看到救赎。
墓岛GRAVELAND2016-09-16 14:25:50
阴暗,潮湿。塔可夫斯基镜下苏联化的意大利:陌生的“第三者”空间。永恒如云漂泊的大地精神崇拜者。只有疯子才掌握了真理,因此他们是圣人,安德烈和多米尼克分别是是老塔外在和内心的化身。自愿的死:随着贝多芬交响曲在广场自焚,倒有尼采哲学的意味。孤独的原因是对于无聊与庸俗的拒绝
容安2009-05-07 23:32:01
我的天!原来所谓的诗就是这样的。这是一首关于人类最高贵的忧伤的诗歌。为何其中每一帧画面都如此极致地忧伤而寂静。寂静地如同世界尽头。然而却暗流涌动。这便是所谓的“力”。唯有最纯粹的灵魂才能有如此的感知力和表现力。我爱塔可夫斯基。
大青山2017-02-13 23:37:58
到不了回不去的才是乡愁,得不到猜不透的才是信仰,这两种情感似乎能巧妙的融合起来。除开一些依旧惊人的场景意象和神一般的调度,并不喜欢这部片的处理方式。尤吉尼亚露骨的欲望象征,多米尼克的演讲和安德烈最后艰难地点蜡烛,极其形式主义的、几乎是把道理铺满屏幕地来讲,背离了老塔的美学观啊。
子文东2018-07-30 23:03:18
又一部隔了十年后重看的片子,也是如今才知道那时确实完全不懂。一个从没远离过家乡,自知已经永远也回不去的人,本就不可能懂吧。在属于正常人的世界里,乡愁是徒劳的,是不解风情、不合时宜,甚至是癫狂。然而对于另一些人,乡愁是和信仰一样无所凭借又真切的存在,离开太久,就无法活下去。可是为什么要信?为什么非要把那只蜡烛送到对岸,甚至不惜把自己点燃…… 因为真正的爱是没办法放下的。
米粒2013-06-04 10:45:28
我觉得我必须再看一遍,因为我以为我中间睡着了,可是回家路上却能很连续地回忆起自己刚才看过的东西...我大概是进入了某种冥想的状态...摄影是真的漂亮(这个要赞一下修复版的胶片!),长镜头真不觉得长
起床,吃饭2015-08-18 23:36:46
对我的视觉影响很大,不过隔了十年再看,却没那么喜欢了。
Mr. Infamous2022-08-14 23:35:41
被伯格曼激赏的老塔用了约瑟夫森,而在安哲电影的雾中穿插观赏这部,有种联袂的兴头。三位风格明显的顶尖导演总有互渗的意趣,诗性,哲思,信仰,经由孤独、忧郁的文才,闪烁地在镜头下定为永恒。有了些阅历,再在大银幕前开启这些观影历程,实在难掩欣喜的幸运。又想及毕赣的致敬,原来最多学习源自于此,潮湿的绿,斑驳剥落的墙体,床上聚水的透明布兜,闹钟,破门,还有游魂般的智者,穿梭的异乡客,现实与超现实、历史与当下的承载者……但老塔还有身为西方人,身为过来人,身为文化传统传播者与反思者的身份,以及难以取替的镜头感、分寸感与穿透力,之于后人太多启发了。#北影节12#10,资料馆
胤祥2006-08-06 01:57:30
个人影史最佳。[2006-08-06]注册豆瓣第一天的标记。|上影节看过一次大银幕| 2022-08-18北影节修复版。重看发现还是得大银幕看。不说色彩画面细节,有几处声音的混响就是这次才注意到!比如93分钟那里其实是上帝和圣·凯瑟琳的对话啊之前怎么就没注意到!当然大银幕看最后三场戏还是一级棒!!!
drunkenstain2014-03-15 04:04:43
√ 再看 果然人有不同的精神血统 找到自己的同等血统是运气和宿命 写完剧本终于静下心来看了一次 还是走神 我想到我自己 不断发问 为什么单单是我 这种自觉然我难过觉得窝囊又虚假 但现在我确定我的个人痛苦 每个人的痛苦都不该被自己忽视 因为他们存在在自己身上 就要去面对痛苦的宿命
木卫二2016-06-11 18:19:59
“眼前的黑不是黑”。SIFF这放映质量,真心对不住老塔啊。
小是小非2022-10-17 23:54:56
二零二二年十月十五日,中国电影资料馆。看完依照工作人员指挥,前所未有从一号厅侧门散场,脑海中烛火残影闪烁,踏入北京的寻常秋夜。当时还不知道,烛火已燃烧到影厅外。现在仍然不知道,这个地方,这一天,会不会改变什么,但至少,我会记住它们。愿每一个迎风秉烛独行的人,都能到达彼岸。
JeanChristophe2018-01-27 15:44:55
《乡愁》第一次令我感觉到非电影的阐释与解读会破坏电影本身的表意……概念/精神若能如形象般生长而显露自身(φύω),或许就是本片的样子.
逆光剪影2017-08-01 22:22:52
看到一半睡着。被充满诗意的光影和富有韵律的镜头移动而感动。在我的理解里,两位男主是同一个人,代表着同一种思绪,在纷杂的痛苦的世界中,守护着心中微弱的那一点光
Vini_Kazma2012-05-25 15:18:11
塔可夫斯基在流放中拍摄了《乡愁》,并将这部电影献给母亲,作为对母亲的怀念。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2019-02-22 18:05:11
信手拈来的完美构图,无数长镜头串起的乡愁。塔可夫斯基将去国怀乡的复杂感情和支离破碎的回忆都放进了这部电影。雕刻时光。
余小岛2016-06-30 21:45:31
感觉这是纯粹的艺术,不以让人看明白或者看开心为目的。。剧情倒是能够理解,关键在于大段大段梦境一般的意识流,似乎都是乡愁的物化。疯子多米尼克的演讲特别棒:夜晚会有阳光,八月下雪。去聆听虫鸣声吧! p.s.每一个镜头的构图都非常棒,一部电影看下来截了无数图。
鸭鸭2021-08-03 23:54:05
我们既受困于世界的荒诞,又希望得到救赎,或是躲在壳子里,等待死亡来下令。 (对待观影应该敬畏尊重!不应该在找资源上偷懒,否则就要承担在沉浸长镜头时突然被长达三分钟的澳门新葡京美女广告吓到的可能性)
峰峰峰峰2013-10-12 12:29:19
试问乡愁都几许,诗派雾中潜行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竟然要一个疯子来告诉你们该为自己而羞耻!诗人的“怀乡”与疯子的“救世”共生,唯有疯子,才知道这世界的羞耻。电影有时候也是一种祈祷。
喂饭2017-06-04 12:30:30
9.0 手捧风中烛,行过泉上雾,奔向永恒乡——他使我这个宗教上的无神论者开始思考何谓信仰。
kylegun2010-12-06 09:58:20
对于我等信仰缺乏者,也只能被其所谓的镜头诗意震撼一下了
阿朽2010-04-04 16:54:38
@季风 中间睡了十分钟==理想主义者的热血啊~震撼~还得再看~ /2024.8.4资料馆重温,修复版,修复的色彩也太好了,季风也早就关门了。
Ashes of time2014-04-20 13:37:58
如坐针毡,呵欠连连,强打精神支撑着看完……虽然画面很美,但只想着快点结束……
Vincent_GaoHJ2022-10-15 22:51:10
如此朴素的长镜头,朴素的光线变化。这种看似冗长且空洞的镜头,正是节奏的一部分,而节奏就是电影,电影就是节奏。诗人和疯子都是“乡愁”的表达,是一个人处于一种与世界,与自己深切疏离的境况。 --- 1983年,塔可夫斯基拍摄完《乡愁》。1986年病逝于巴黎。 --- 才懂伯格曼说的:“塔可夫斯基是最伟大的,他创造了崭新的、忠实于电影本性的语言,捕捉生命如同镜像、如同梦境。”
阅微草堂2013-03-12 23:10:22
值得反复思考的电影,不在场的人,思考在场的世界,想到海德格尔,尼采。节奏极慢,画面感阴暗,对话平淡如水,旁白是思辨的,不断的刺激你的思考和想想,最后成了纪录片
连城易脆2022-08-18 17:14:33
你猜怎么着,我没有睡着,我全程清醒着呢。相较之前上影节看《潜行者》睡得那么香甜,这次在北影节看4K修复版国际首映的《乡愁》却异常清醒,而且虽然我不敢说自己看得多么透彻,但是确实看进去了,且能大致理解老塔想要表达的含义以及这些长镜头所蕴藏的无限魅力。豆瓣长评区的第一篇影评特别值得一读,同时这部电影要适当结合老塔个人的人生经历来理解。这里想简单说一下,即老塔拍这种大家看不懂的电影和一些文艺装逼男拍的看不懂的电影的一个很大的差异在于,老塔本来就是用影像在写诗,情绪是大于情节的,同时老塔足够牛逼又足够真诚,且足够尊重观众,所以充分获得了观众的信任,所以即便看不懂也会仔细靠近老塔,尝试理解,并获得美感。而那些文艺装逼男导演则本来就是想讲故事,非得不好好讲,同时技法又不够高超,各种拙劣,所以只会引人发笑。
罐罐2022-08-17 00:58:07
2022.8.17重看,就在这天中午,我在公司大楼点了外卖,外卖员送进快递柜,上了锁。快递柜离公司不远,50多米,恰好是那个蜡烛燃烧的距离,但没有网。 我到了快递柜就扫不开码,在公司就扫不到码。我只好在公司大门把美团扫码打开,噔噔噔跑过去扫码,再噔噔噔跑回公司门口,蹭WiFi打开快递柜。 和电影的结尾恰恰相反,我不能慢,要尽可能快,够快,才能在提示“网络错误”之前吃上外卖。 于是在公司大门与快递柜之间,我来回跑了三次,终于吃上了外卖,这就是我的《乡愁》。
_Esperanza__2014-05-15 22:18:14
在无限接近永恒的时间里,所有的跳跃都显得如此理所当然。 每一次看老塔的电影都像是一次朝圣,当然我是说当我不很困的时候(笑)。
梅花牛2022-08-17 00:06:01
在资料馆看的,实在看不懂,中间昏睡过去了,只记得每个镜头都像油画一样好,令我极其震撼。之所以要打五星,原因如下:在没看懂的情况下,都已经很震撼我了,如果能看懂,那还了得??神作!